<
y6h5小说网 > 其他小说 > 穿越考科举 > 第318节
    跟初中写英语作文一样,提前想好大概会出什么样的题目,再去找别人的范文,直接背下来,等到考试的时候用就好。

    反正考试范围在那,都能背个大差不差。

    但这样一来,读书的风气自然变了。

    从源头起,就是为了做官而科举。

    那这样的人出来做官,必然“精打细算”,恨不得把自己读书的束脩,多年的费用,全部都捞回来。

    这点很是常见。

    举业之风浮薄,功利的转变,油然而生。

    他们这里到底是府学,不可能带头略去所谓“不必要”的文章。

    故而一直都是共同学习。

    虽然平时有偏重,但该教还是教。

    只是到了如今马上要科举的时候,学究自然把实话说出来。

    见纪元恍然大悟,岳昌心道,除了官办学校之外,其他地方都是不教这些东西的。

    一心为举业,半点“多余”的文章都不必看。

    好点的夫子会让他们多读几遍,功利一点的,直接省去。

    不过就算是他之前在的嵩阳书院,这两种观点竞争得也很激烈。

    府学到底是朝廷的地方,转换自然慢一些。

    依照他在嵩阳书院的夫子讲,以后举业功利,必然会越来越严重。

    读书就是为科举中第。

    纪元在这努力学习,学究还下来看了看他做的笔记,开口道:“若有什么不懂,可私下问我。”

    进士学究这样讲,让不少人都羡慕得厉害。

    但那又有什么办法,谁让纪元是最可能中举的人。

    其实这也是唯功名论的看法。

    不过大家沉浸其中,并不觉得奇怪罢了。

    就拿出了书的安大海来讲。

    他的功名当场不如在场所有人。

    但他的贡献和能力不如在场的人吗?

    想来,答案肯定是不同的。

    可见唯功名论,确实失之偏颇。

    可天齐国如今的科举环境就是如此。

    而且抛开这些不谈。

    注重德业,并修习好学业,对纪元来说,并非只能选择一项。

    两者并重,才是他的目标。

    或许说,是大部分学子的目标。

    讲完这些东西,学究缓了缓,又开始讲文章的要点,之后会依次点评所有学生的文章。

    学生拿着自己最近最满意的文章上前,其他学生则自己复习。

    学究也很辛苦,一天的时间里,要把所有学生的文章看完,并找出疏漏。

    接下来肯定要加以改正。

    时间过得极快。

    府学官员基本都在为乡试的事情忙碌。

    左训导全权负责乡试,而考试也不是像大家以为的那样,贡院腾出来就行。

    修缮考场,聘请考官,选拔执事官,排定席舍,等等等等。

    都要一一确定。

    再说,五月初十了,还未接到朝廷的圣旨,就怕考试有什么变故。

    这种情况也是有的。

    比如临时加的武举就是个例子。

    京城的武举在四月份,那边肯定也为武举忙碌。

    耽搁乡试也正常。

    左训导还问了刚从京城过来的殷掌印,说怎么就选到乡试年武举了。

    这样事情不就堆到一起。

    殷掌印是知道答案的,回道:“到今年化远三十七年,已经八年未有武举,别说兵部跟武将,就连礼部也觉得不妥。”

    “今年虽是乡试年,但今年再不考,那明年更不合适,明年还有会试。”

    一拖再拖,就要等到后年,那就是间隔十年才武举?

    便是最不爱打仗的文官都觉得不行,颇有些马放南山的感觉。

    明年不行,后年太晚。

    去年那会也不行,通知得太晚了。

    算来算去,只有今年了。

    好在四月武举,八月乡试,中间间隔四个月呢。

    好在五月十四这□□廷关于化远三十七年的乡试文书终于下来。

    除了皇上的圣旨之外,还有礼部对这次考试变动的细则。

    圣旨,自然是要天下学生感激皇上给的机会。

    细则才是府学跟学生们要研究的东西。

    而今年的乡试,果然比之去年有些变动。

    这些变动都很正常,就像每年的中考高考,每隔几年都会改革改进一样。

    但今年的变动似乎有些大了。

    首先,是乡试的时间推迟。

    化远三十四年的乡试,化远三十一年的乡试,都是定在八月初六。

    今年直接推迟到八月十八。

    说是每年乡试,八月十五这日,学子,官员们,跟家人都不能团聚,实在不好。

    如此团圆佳节不好骨肉分离。

    纪元想了想,这边过着八月十五呢,那边还有三天要乡试。

    这宴会只怕也不会太好。

    算了,也确实是朝廷体察民情了。

    考试推迟了十二天,这对不少考生来说都是心理压力。

    但细则的第二条,更是让人坐不住。

    三天的考试,又额外延长了时间。

    增加到六天。

    没错,足足增加一倍多。

    八月十八进考场,二十四日出考场。

    差不多五夜六天。

    如果说推迟考试时间,让大家心里紧张起来,倒也不至于慌张。

    但延长考试时间,完全是晴天霹雳。

    关在狭小的席舍内考试,已经让心理素质不好的考生难受。

    如今,如今又多了好几天。

    这怎么能行。

    不少人慌张万分。

    后面对试卷的要求已经完全看不到了。

    “怎么变动这样大。”

    “为何会如此?”

    “往年不都是三天吗,怎么这次改了?!”

    “那题目是不是也增多了?”

    题目倒是没变。

    那为何?

    学政让下面安抚好学生,他要托关系询问。

    知府那边的书信已经到了,让学政安心,等知府看完,把信件原封不动送到学政那。

    信件大概解释了朝廷如此做的原因。

    聂县令的叔叔在京城吏部做事,对此朝中关系很是熟悉。

    说是前两次乡试,都有学生写不完题目。

    第一场考试,便要求四书三篇,五经四篇,着实有些多了。

    第二场考试,要考试论一道,诏、浩、表一道,判词五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