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y6h5小说网 > 其他小说 > 锦衣状元 > 第七百章 南下多个伴
    朱浩见到陆松派来的人,不由莞尔,原来是老朋友陆炳。

    陆炳已是十二周岁的少年,身高窜升一大截,突然出现在朱浩面前,几个月不见感觉又高了半头,身上英气毕露。

    见到朱浩,陆炳一副没正形的样子,咧嘴笑道:「朱浩。」

    朱浩让他坐下,本要起身沏茶,却被陆炳拒绝。

    「我爹让我来告诉你,永平知府等地方官,想把咱的矿拿走,好像朝中有靠山为他们撑腰,就算我爹以锦衣卫千户身份出面,他们也不给面子。」

    陆炳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。

    朱浩没有纠缠这个问题,笑着问道:「你怎么过来的?」

    陆炳道:「哦,我爹听说你要南下,便让我沿着运河往南,快马加鞭追赶。其实前天我就追上了,却始终没法与你碰面,今天终于看准机会来见……你且放宽心,没人看到我进来。」

    朱浩笑了笑。

    陆松主持开矿出现麻烦,不去上报皇帝,却来向他问策,是因为陆松很在意这次出差的功劳。

    若是求助于皇帝,那就说明他这个锦衣卫千户很不称职,本来一锦衣卫千户的身份,跟地方官府相斗一点问题都没有,直接抓一些人恐吓即可,但陆松脑袋瓜灵活,猜想很可能地方上找麻烦就是为了激怒他,让形势失控,一次给文官派系口实,说开矿滋扰地方云云,到时若致铁矿厂关停,那他陆松可就是罪人。

    上报显得无能,不上报地方又频频找麻烦,疲于应对,最好的方法就是向朱浩问策。

    朱浩心想,陆松倒是很聪明,没有自以为是。

    「朱浩,你快想个办法,把那些专门跑来捣乱的地方官给办了,我爹是在替陛下开矿,怎么地方官员还敢为难?谁给他们的胆子?你有办法吗?」

    陆炳非常耿直,接连问出心中疑惑。

    朱浩道:「陆炳,你爹是怎么个意思?」

    陆炳想了想,摇摇头:「不知道,我爹只说,要问你的意见,然后按照你的吩咐行事。」

    朱浩笑了笑出门下楼到伙房要了壶热开水,慢悠悠沏上茶,再把陆炳面前的茶杯倒满,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。

    少年郎行事冲动,不计后果,风风火火一时定不下心来,朱浩要做的就是让陆炳彻底安静下来。

    见陆炳不情愿地喝下一口茶,朱浩才道:「就算要收拾地方官,也要等我从南京回来再说……现在只能让你爹稳住地方,若有人找麻烦,就派人把矿场,整个围起来。先示敌以弱,回头再好好收拾他们。」

    陆炳道:「万一他们硬抢呢?」

    朱浩不由叹了口气。

    在大明,想要做点实事太不容易了。

    连替皇帝办差,地方势力都敢往里边扎,儒家所讲规矩,一向都是「强龙不压地头蛇」,这就让地头蛇有恃无恐,就算天王老子来到自己的地盘,也敢闹上一闹,搞得好像朝廷不敢把他们怎么样一般。

    「那就打!」

    朱浩正色道:「把他们彻底打服,就什么事情都没了。不过切忌闹出人命,在这前提下,怎么都好说。甚至可以主动反击……」

    说到这里,朱浩若有所思:「你爹让你来,可有说,让你早些回去复命?」

    陆炳摇头:「我爹说,让我跟你做事。」

    果不其然。

    朱浩明白陆松的良苦用心。

    让陆炳来问策,一是自己的儿子最值得信任,不会对外泄露消息,再就是陆松像个陆炳谋个好前程。

    站在陆松的角度,让儿子进入仕途最好的方式,自然是跟着朱浩,连皇帝都推崇的能臣,甚至任何事都能提前考虑周全,朱浩

    收的弟子一个比一个有出息,陆松知道自己没法把陆炳培养成才,只能让朱浩出手相助。

    「行,你跟我去南京,但还是老样子,你只能暗地里跟着,不能露面,再便是……适当收敛一点,看你这模样,就像个行侠仗义的江湖客,这世道太过嚣张容易招惹来祸端,你没有官身,真被人盯上,很容易吃亏。」

    朱浩顺带教育起陆炳来。

    陆炳笑嘻嘻的,嘴上连连趁是,实则左耳进右耳出,估计心里已在琢磨到了南京后,怎么出去玩了。

    朱浩道:「我这就找人通知你爹……你先找地方歇宿。」

    朱浩没有跟陆炳说太多,只有余承勋进城这段时间,他能见见陆炳,其余时候陆炳只能远远跟着,两人没法待在一起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进入九月。

    年少的嘉靖皇帝即将大婚。

    此时满朝文武关注的重点,几乎全在西北战事上。

    宣大一线承受的压力非常巨大。

    鞑靼人已成建制进入大明境内抢掠,因为有之前土木堡之变的前车之鉴,加上朱厚照应州大捷前的刚愎自用,所以大明朝臣的态度很明确,那就是无论西北乱成什么样子,都要让乱象隔绝在居庸关外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皇帝不能御驾亲征,大明京师人马不能北调。

    这给力杨廷和巨大的压力。

    因为从杨廷和的角度来说,最好的策略,莫过于从京营调兵前往宣大,避免从三边抽调,也不用从辽东等处调动人马。

    可现在因为朝堂上已经定下基调,京城防备不能有丝毫松懈,连杨廷和都不好打破这种规矩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杨廷和只能被迫走一步「险棋」,那就是从三边调兵往宣大。

    为了尽量避免宣大地方将官狗急跳墙,叛逃至鞑靼人阵营,霍乱京畿,杨廷和在君前奏对时特别提请小皇帝下旨,意思是就算调兵之议是我杨某人提出,背黑锅的也只能是新皇你!谁让你算计我,挖了个那么大的坑让我往下跳?那现在我就摆你一道,敢问你这旨意下还是不下?

    朱四对此却十分支持,因为先前他已让张佐去内阁、兵部等处传达意见,及早从各地调兵增援,其中就包括三边。

    大明属于朱四这个皇帝所有,他比谁都着急平定西北,所以杨廷和于朝堂上建议皇帝下御旨后,朱四便当机立断,让兵部草拟策略,最后以诏书的形式,将军令下达于西北各处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九月初三。

    内阁值房。

    当晚由杨廷和跟毛纪二人值夜,这是在西北军务重新变得紧张后,内阁方面再一次增加值夜班的人员。

    「……看来陛下有心快速平息西北战事,按照往常年的经验,或在入冬前,这场旷日持久的袭扰就能结束。毕竟入冬后,鞑靼人想抢也抢不到东西了。」

    毛纪本来跟杨廷和一样担心,新皇会借助宣大乱象大做文章,并跟杨廷和正面对抗。

    但出人意料,朱四表现出的态度极为诚恳,一副要为大明排忧解难的模样,几次有关西北局势的朝议,朱四都没有跟杨廷和发生正面冲突。

    唯有钱粮调度方面……

    朱四对此收得很紧,一直让户部酌情调拨,而户部则借口秋粮收获没有完成,当年秋收还没征上来,总之孙交找了一大通理由,表示朝廷没钱,使得宣大钱粮缺口不断扩大。

    杨廷和道:「现在军中将士,连过冬的衣物都没筹备妥当,若此战熬到冬天,将士们如何过冬?」

    鞑靼人在宣大一线劫掠,大明边军基本都龟缩在城塞内,双方发生遭遇战的可能性

    不大,其实鞑靼人那边也没有主动要跟大明开战的意思。

    大明骑兵数量要比鞑靼人多,毕竟宣大是大明的地盘,鞑靼人一旦发现大明骑兵杀出城来,立即一哄而散,反之若鞑靼人马集结,数量超过城塞内大明骑兵,大明骑兵也撒丫子就逃回城塞。

    双方保持了一种默契。

    你抢劫你的,我做我的门面功夫,只要不短兵相接,爱咋咋地,就算你们鞑靼人把营寨安到我大明堡垒下,我们也可以做到跟你们相安无事。

    毛纪道:「一直没有一场像样的胜利,如此下去的确不是办法!不把鞑靼人打痛,鞑靼人还以为我大明边疆不设防呢!」

    杨廷和拿起一份三边奏报,道:「那就看延绥援军到达后,这场仗怎么打!希望能一切顺利,鞑靼人慑于我大明军威,自行撤退,无论如何先熬过这一年再说。」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杨廷和打着如意算盘。

    现在西北局势乱成一锅粥。

    但以前作为风暴之眼的三边,今年却基本没遭遇什么压力。

    之前杨廷和通过宣大乱象,成功拿到宣大军权,若是从三边调拨人马援助宣府大同,而鞑靼人见好就收,等过了冬天,来年开春把宣大城塞堡垒加固一下,把坍塌的外长城修缮妥当,对杨廷和来说那就太完美了。

    三边和宣大军权在手,小皇帝的算盘彻底落空,杨廷和便能以此为跳板,开始往京畿戍卫方面入手,逐渐把京营等换上他的人……

    西北毕竟关乎到大明朝廷近半数开销用度,掌握了西北,杨廷和等于是将大明的经济命脉掌握在手,但这只是开销方面,下一步就把产地也掌控……也就是江南税赋,这就需要把南京户部尚书、兵部尚书换成他的人。

    计划一步步来。

    前提必须是宣大局势要可控,西北尽入其手才能奢谈后续。

    现在朝廷需要南户部尚书黄瓒帮忙筹措军需物资,暂时不能对其下手。

    杨廷和让朱浩和余承勋往南方去,其实有打草惊蛇的意思,先布置几颗钉子,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把江南的气球给扎爆了。

    wap.

    /88/88971/31624967.html